地暖系統在養蝦行業中的應用 畝產萬斤收入高
時間:2019-04-02 16:09:02 來源:博容節能 閱讀數:0次
大棚養蝦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。不過,蝦棚常年供“地暖”,每年養成蝦6茬,單茬畝產過萬斤,年總收益近百萬,這種模式對于傳統的大田池塘養殖可稱得上是一種顛覆。
“傳統的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,每年只能養一茬,養殖周期只有在五一之后、十一之前,而用供暖大棚養,每年至少出5-6茬蝦,全年都能養。”大家洼街道榆園村對蝦養殖戶張鳳友向農村大眾報記者介紹,南美白對蝦的最適生長溫度是28℃,要想保證蝦的正常生長,大棚內及蝦池水溫需保持常年恒定溫度27-28℃,這就需要給蝦池供暖。
大家洼街道榆園村地處濰坊濱海新區西城東郊,這里地下蘊藏豐富的鹵水資源,非常適合海產養殖。而這里的另一重要區位優勢,就是緊鄰山東海化集團熱電廠,熱電廠的蒸汽為對蝦供上了“地暖”。
“因為有這樣的資源優勢,我們才最早摸索出了這種供暖式高密度大棚養殖,這種模式顛覆了傳統的"純育苗+純養成"理論,高產、高效。”濱海紅星育苗場場長孫明潭告訴記者,,以前大棚蝦池只是用來育苗,每年3-6月份育苗結束后,大棚和蝦池就閑置起來,后來考慮到一年四季都有便利的熱源資源,就在所有池子底部鋪上供暖管道,開始探索育苗池高密度養成蝦。“最開始不敢投高密度,最多投200-300尾/m2,現在嘗試的最高投苗密度是600-700尾/m2。”孫明潭說。
傳統露天池塘養殖,投苗密度一般是5-10萬尾/畝,由于受外在氣候、天氣、水污染等因素影響較大,產量在500-3000斤不等。育苗池養成蝦,蝦苗受生長空間因素制約較大。養殖密度越高,病害風險越高。并且,由于水體較小,投料量大,對蝦代謝廢物積累較快。因此,蝦池需要高頻率大量換水,并且需要24小時不間斷增氧。這就使得養殖成本增加。“一般情況下,養成一斤蝦最少要15-16元,有時候甚至要20元。”張鳳友告訴記者。
“但這種工廠化養殖模式和傳統養殖相比,最大的好處是可控性比較強。放多少苗種,投喂多少餌料,溫度、溶氧,排污,換水等,基本都能做到精確計算和地暖溫控器溫度精確控制。而且,室內養殖不受氣候和天氣條件影響。這些都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產量和養成率,從而保證收益。”張鳳友說。
孫明潭向記者介紹了這種模式的養成過程和收益回報。小蝦苗從海南空運過來,體長大約是每尾4-5mm規格,先放到育苗池中育苗,大約24-25天左右,蝦苗能長到2-3cm規格,這個時候就分轉到"養成池"中喂養,再養約60天,蝦就能長到大約40頭/斤的規格,就可以上市出售了。
現在40頭/斤規格南美白對蝦的塘頭價大約是45-48元/斤。如果沒有病害,一般每平方池面最少產出13-14斤,最多的時候能出22-23斤。全年來看,平均每平方出15-16斤,每畝池面(約667m2)每茬的產蝦量能達到一萬斤左右。若按全年平均價格30元/斤計算,每年養成5茬,每畝大棚蝦池的年產值就在150萬元以上。
上一篇:面對地暖,企業需把好產品質量關